日前,奔騰融媒、暖新聞、鄂爾多斯日報聚焦我校十年發展成果,以《育人長歌興北疆——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高質量發展紀實》為題,全面展現學校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育人成效。


育人長歌興北疆——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高質量發展紀實
2025年8月,正是北疆大地風光旖旎之時,鄂爾多斯市迎來新機遇、孕育新動能。
作為全球三大超算盛會之一的第21屆CCF全國高性能計算學術大會(CCF HPC China 2025)圓滿落幕,這場由中國計算機學會主辦、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等承辦的活動,展現了超算科技驅動產業變革的新未來,也見證了“北疆數谷”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扎根祖國北疆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華章。
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雖身居國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享有“暖城”美譽的鄂爾多斯市,但立位高處圍繞國家戰略重大需求,承載區域主導產業發展,走上了新時代高等教育轉型發展先行先試的“新跑道”。建校10年來,學校在校友會排名前進了203位,成功進入全國本科高校前40%。軟科排名同比提升29位,提前實現“十四五”“晉位升級”目標,在祖國北疆奏響了一曲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風歌。
專產耦合:打造高適配“立地專業”生態群
走進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實訓”是不能繞行的“熱詞”。
“從小我就喜歡鼓搗各種零件,大學時選擇了汽車服務工程專業,學校簡直是超出預期的驚喜,我們經常去奇瑞公司上課,讓我實打實地掌握了大量汽車制造和維修的知識,我想我未來的職業和現在的專業就是一體的。”剛剛上完實訓課的汽車服務工程專業大三學生陳嘉說。
應用型院校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的每一個實訓場地都能給出答案。
那就是,讓學生選擇專業便是選擇職業,畢業即可就業。
為此,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始終立足鄂爾多斯市這座城市的產業特色,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鄂爾多斯市正在構筑的“四個世界級產業”,堅持“專產同步,雙向賦能”,推動“專業集群”與“產業集群”精準對接,全力打造“立地”高適配專業生態群,服務地方經濟主戰場。
——教隨產出,疊加優勢。聚焦鄂爾多斯煤化工、裝備制造、智慧礦山等特色領域,形成了能源化工與材料、智能制造與自動化、大數據與信息技術、交通運輸與物流等6個既交叉融合又相互支撐的特色專業鏈。開設應用化工技術、礦物資源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29個本科專業,其中四個專業獲批自治區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形成了以工學為主,涵蓋理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法學的學科專業體系。
——深耕地方,集群發展。聚焦鄂爾多斯“風光氫儲車”新能源、現代煤化工、物流樞紐等主導產業,瞄準產業鏈中關鍵技術領域和延伸方向,構建“一核多翼”的集群式發展模式,增設智慧新能源、氫能應用、天然氣智能儲配與低碳利用等“專”“精”“特”“新”學科交叉微專業,專業建設呈現出“扎根式”發展新現象,構建起“1+7”產業學院生態群。
——動態調整,優化專業。聚焦高質量發展的新風口,創新動態調整機制,確保專業與產業同步演進。以內蒙古低空經濟蓬勃發展為契機,應時開設自治區首個飛行器運維工程專業,今年9月迎來首批新生,為低空經濟注入強勁人才動力。而應化專業根據“雙碳”戰略開設儲能方向,數據專業則根據公安局、醫院的數字化需求,開發出“康城微警務”等實際項目,構建起產業和專業互促互融的新格局。
產教融合:培育高質量“在地平臺”增長極
在大飛機學院實驗實訓中心,學生們正熟練地操作著設備,這是他們“翱翔藍天”的第一個“起飛點”。
“我們的實驗室主要設備有CESSNA 172R飛機飛行模擬器、1:1等比例駕駛艙、環境模擬系統以及外部氣象控制軟件等,通過實訓可以培養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的飛行基本操作及飛行原理等相關知識的實操技能,以及在模擬飛行中熟練應用飛行原理、領航導航、航空氣象等相關理論知識的能力,為學生將來從事航空公司簽派放行崗和機場運控相關等崗位打下堅實的實訓能力基礎。”實訓老師楊學文介紹說。
2019年7月25日,大飛機學院成立,這是中國商飛在全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與高校合作培養學生的“大飛機學院”,迅速成為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的“爆款專業”。
在2024大飛機產教融合聯盟技能人才子聯盟理事大會暨大飛機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會議上,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與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簽訂校企合作訂單班協議。
時隔一年后的2025年6月,中國商飛授予大飛機學院“首批民機總裝制造現場工程師培訓基地”。
大飛機學院的“直升式”發展態勢,正是學校堅持以新興主導產業為引領?,將國家戰略需求與區域發展特色有機融合,強化科技創新、深化產教融合,推動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實際操作中,學校按照“產業導向、科教協同、理實一體、就創并舉”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理念,推進“政校行企”四位一體深度合作,建成大飛機和現代能源化工等2個自治區級現代產業學院,以及鄂爾多斯現代產業學院、鄂爾多斯退伍軍人現代產業學院等5個校級現代產業學院,成功構建了“1+7”產業學院集群,建成工信部工業互聯網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數字能源)等一批科研平臺。
推動科創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則是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推進產教融合的必答題。
學校出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管理辦法(試行)》等制度,倡導科技創新向應用型發展,全力加強科技創新突圍,連續5年成功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科技興蒙”行動和橫向課題研究中均取得新突破,近三年科研獲批項目數量及經費總量均超以往歷年總和;發明、實用新型及外觀設計專利授權量實現了45%的顯著增長;參與編寫的《固態儲氫用稀土系儲氫合金》(編號20220761-T469)國家標準榮獲全國二等獎;以應用型研究為導向,與伊泰集團、奇瑞汽車等龍頭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推動科技成果在企業轉化,在煤基新材料領域的研究成果成功應用于企業的生產實踐,提升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氫能儲能領域的技術突破為企業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持,真正把科研做到了產業中,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
產教深度融合,持續出新出彩,學校先后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項;在自治區“科技興蒙”、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鄂爾多斯市“揭榜掛帥”、科技重大專項和橫向課題等方面不斷實現新突破,其中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
這一張張成績單,正牽引著一批科研成果轉化為鄂爾多斯市科技創新的增量。
產才契合:建設高輸出“落地人才”賽馬場
在剛剛過去的畢業季,機械與交通工程學院2025屆畢業生“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展”上,一款“滾筒采煤機數字孿生及健康監測系統設計”作品成為焦點。
“我從大二起就開始跟著團隊開展調研,參與數字孿生模型搭建、信號映射等工作,非常感謝學校給我這個機會,讓我在畢業時拿到了優異的成績。”作品的設計者——2021級機械工程的畢業生苗雨健說。
該作品的“源起”,正是學校李曉雪教授主持的鄂爾多斯市科技計劃項目“采煤機運維保障專家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苗雨健歷經3年積累,在畢業作品中將前沿的數字孿生技術與煤機運維需求結合,實現了從科研課題到學生創新成果的轉化。
育人之道,在有良師;精彩之處,在于人本。
按照“專業對接產業、學業對接職業”思路,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打出組合拳,著力促進區域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持續改革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教研上,兩次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優化課程體系,積極開展OBE理念大學習大討論和數智化轉型系列教學改革;統籌科課賽創融合協同,建立技術攻關聯合體,充分利用校內外科研平臺,推動課堂理論學習改革、技術研發和產業推廣應用;
師資上,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推行“雙導師制”,由企業工程師與高校教授共同指導項目化教學。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271名,獲批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化學工程與工藝、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6個專業獲批自治區一流本科專業建設;以材料與化工、電子信息等學科領域為重點的首批碩士學位點建設穩步推進。
育人上,建立科學多元過程性評價體系,突出學生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和技術攻關,推動科研項目與畢業設計(論文)和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的融合;依托實踐基地,將創新項目、創新競賽與實踐實訓相結合,打造“科教產”融合型育人生態,積極推進校地、校企合作,與鄂爾多斯區域100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建成校外產學研合作基地6個,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148個,建成全區首家智能制造實驗實訓中心,“云·智工坊”被評為自治區級眾創空間;累計在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國家級銀獎3項,自治區級金獎8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獲批國家和自治區立項175項。
一個高輸出的人才賽馬場已經建成,一大批人才選擇了“落地”鄂爾多斯,成為助力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
近四年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居全區本科院校前列,其中留鄂留蒙畢業生達80%,為區域高質量發展培養了大量留得下、用得上的應用型人才。
十年追夢,弦歌不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秉承“知行合一 篤學致用”校訓,錨定“建設特色鮮明的區域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辦學定位,不斷開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以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踐行著國之所需、市之所要的育人使命、辦學初心。